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1万例,干细胞成为未来医学的主流!
据新华社电 记者15日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获悉,截至目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累计库容量已达280多万人份,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1万例。
我们的身体,就好像一个“社会”,每一个体细胞在这个“社会”中,都被经过“专业”训练后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可干细胞还像是一个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学生,具有从事各种职业的潜能,比如修复损伤组织细胞、替代损伤细胞的功能或刺激机体自身细胞的再生功能。
而这恰恰是干细胞的迷人之处。因而,干细胞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干细胞是没有经过分化的细胞,也就是没有特殊功能的细胞。皮肤细胞可以保护身体,肌肉细胞可以收缩,神经细胞可以传递讯息;干细胞却没有任何特殊结构或功能,但干细胞有种潜力,就是变成人体中任何一种细胞。
事实上有很多种干细胞,都可以为科学家所用,应用在医疗或研究上。
干细胞的分类
按照发育阶段分类,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按分化潜能分类,干细胞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 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如受精卵。 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如胚胎干细胞(ES)。 单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01研究发展势头猛,间充质干细胞成主流
如今,全球干细胞治疗市场已经涌现了大量的新研究、新项目以及新疗法,其中大多数疗法处在研发管线中,少数已经获得了监管机构批准上市。 统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试验涉及上百种疾病。神经系统、心血管和骨科疾病是三类主要的研究领域,占比都在15%以上,总和超过一半。
另外,糖尿病、GVHD的比例都在5%左右,是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具体而言,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老年痴呆症、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椎间盘退化、心肌梗死、肝硬化、克罗恩病、间质性肺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勃起功能障碍以及卵巢早衰是研究得较为多的疾病。
未来这些患者有望更早地受益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根据统计,全球已有超过13项干细胞治疗药物上市,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间充质干细胞产品。
随着临床试验的开展,未来会有更多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受益的患者也将更多。
02同为干细胞,它们到底有何不同?
一直以来,干细胞治疗方法都被寄予厚望,科学家们期望能够利用干细胞疗法为遭受疾病和伤痛折磨的病人带来实质性获益。
就像骨髓移植可以为病人重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其它类型的干细胞移植也可为疾病治疗带来显著效果。
那么同为干细胞,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干细胞到底有何不同呢?
脐带血干细胞
脐带血的采集是在新生儿出生以后,取婴儿端3-8cm脐带储存,两把止血钳结扎、断脐,婴儿被抱走处理,贴近母端止血钳处消毒并将针头插入脐静脉,采集脐血。
脐血采集不同于传统的骨髓采集,不需要进行麻醉,无痛、无副作用胎盘和脐带原本在胎儿出生后,就是作为废物扔掉的,脐血采集是在胎盘、脐带与母体和胎儿完全分离以后进行的,因此对母亲和孩子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脐带血里含有大量的干细胞,称为脐带血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脐带华通氏胶和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一种间充质干细胞。
来源于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争议,可获取的细胞数量多、增殖能力强、免疫调节作用大,分泌细胞生长因子的总量也非常高,便于扩增和传代。同时又没有配型、排异等问题,极其适合用于临床研究和应用,是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来源。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干细胞,与其它成体干细胞一样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在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成为神经细胞、免疫细胞、胰岛细胞、肌细胞、肝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材容易,而且脂肪干细胞不会根据人的年龄增长而活性下降,相对比其他来源的干细胞,脂肪干细胞更加稳定。
皮肤间充质干细胞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被覆于身体表面,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附属器组成。
在抵御微生物入侵、紫外线辐射以及防止水分的丢失、调节体温和维持人的外貌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皮肤有极强的修复和再生能力,这与皮肤干细胞的存在具有直接的关系。虽然目前对皮肤干细胞的位置、种类和数量报道不一,但研究较多的主要有表皮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胚胎干细胞研究在美国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支持者认为这项研究有助于根治很多疑难杂症,因为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的APSC多能细胞,被认为是一种挽救生命的慈善行为,是科学进步的表现。而反对者则认为,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就必须破坏胚胎,而胚胎是人尚未成形时在子宫的生命形式。
由胚胎来源的原始(未分化)细胞,它们具有分化成为众多特异细胞类型的潜能。(因干细胞株必须取得人类胚胎,再经过培养纯化等。因此许多人认为干细胞株视同为人的一部分) 例如,在德国,由于“保护人类胚胎法”禁止任何破坏人类胚胎进行研究,因此争议已经平息。但国外的科学活动给研究机构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可能导致争议再次发生。
总的来说,更广泛的公众争议主要发生在严重限制人类胚胎研究的国家。
